10月21日,苏州高铁新城城阳国际电子竞技馆外,三辆无人驾驶小巴并排停放。同时,在大门口的道路上,有两辆完全相同的小巴进行非循环载客接驳。
这些机器人巴士是轻舟知行建造的。
具体来说,这是国内首个常态化运营的5G无人公交项目——独木舟无人小巴已在开放的城市道路上常态化运营,项目路线覆盖高铁新城周边9.8平方公里。通过“早起鸟计划”的公开招募,市民可以免费乘坐小巴进行日常通勤。
新司机的实地考察
启动仪式当天,雷锋新智能司机也前往现场体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独木舟和无人驾驶小巴在苏州街头的表现。
当智家到达城阳国际电子竞技馆的接站时,很多媒体朋友和热心市民已经早早赶来试乘。除了两条行驶在路上的独木舟,现场还有三辆用于静态展示的中巴车。
从外观上看,独木舟无人小巴和普通小巴没有太大区别。车顶两侧有两个激光雷达,车辆后部安装一个激光雷达。据介绍,基于激光雷达等车载传感器,微型客车可实现车身周围360度无死角感知,远距离感知200米以上。
上车后,乘客需要在门口刷/扫码。但是,目前来看,这个操作并不是为了收费,而是为了方便公司收集数据进行统计。
雷锋。com的新智能驾驶员注意到驾驶舱和机舱之间有一道防护门。
据现场讲解员介绍,这个门的设计是为了防止恶意夺取车辆控制权。正常运行时将关闭,以保障独木舟无人小巴的正常运行。
这个车门上方挂着一个显示屏,可以看到车辆的运行状态,实时车速和道路限速,以及车身周围的交通参与者。以及路线路线的接站(同时会语音报站)。
此外,轻舟无人小巴还支持车路协同技术,可以提前接收红绿灯的相关信息,并显示在显示屏上。
让我们谈谈试乘期间的感受。
总的来说,轻舟无人小巴起步/刹车平稳,行驶速度在20-50公里/小时,试乘感受与普通公交车没有区别。
此外,车辆可以自主变道,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左转。在准确识别红绿灯的基础上,我们成功通过了多个路口、地铁站、写字楼、小区、商业区等不同路段。
但是,由于在开放道路上行驶,偶尔会出现一些极端的场景,例如,在新的智能驾驶试驾过程中会出现紧急变道和紧急刹车的情况:
第一次是前方车辆压实线后临时变道,影响了独木舟无人小巴的正常行驶。
第二次,由于道路上行人行为的不可预测性,为了保证乘客和行人的安全,车辆在检测到可能存在的危险后,采取了紧急避险措施。
值得称赞的是,即使在这些紧急情况下,也没有安全官员接管。
客观来说,独木舟无人小巴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另外是固定路线上的中低速微循环连接(自动驾驶功能会在规划路线外中断),安全性相对有保障。
那么,轻舟Robo-Bus的正常运行是否意味着公交车司机即将更换?
对此,轻舟知行创始人兼CEO于谦强调:
Robo-Bus的最终目标不是“取代公交司机”,而是尽可能补充运力,尤其是在一些步行太远、出租车不划算的路段。小船和小巴可以与出租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共存,为乘客提供更灵活的出行选择。
同样,从惠及乘客的角度,于谦说:
我们欢迎市民前来早尝,但从智慧帆船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小巴真的能帮助那些短途通勤的人。因此,早期鸟类计划的第一批公开招募的成员可能更倾向于那些真正需要旅行的人。
雷锋。com的新智能司机了解到,成为“早起鸟计划”的成员后,乘客可以在站点查看车辆位置并扫描代码乘坐公交车。
对此,于谦也表示,安全员将逐步从驾驶席走向远端,这可能在未来1-2年基于5G网络赋能实现。然后,从一个负责一辆车的安全员变成一个负责多辆车的安全员。
随着5G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轻舟无人小巴未来将与路边设备产生更多的“通信”。比如收到红绿灯信号后,智能控制小巴的行驶速度;或者延长绿灯时间/在条件允许时让红灯变绿。
未来,独木舟、无人小巴将积极让位于救护车、消防车、工程救险车等特殊优先车辆。
而且独木舟无人小巴的方案可以根据需求定制,具有很高的扩展性。据报道,从第一辆中巴车出厂到路试仅用了一个月时间,以后还会复制到深圳、合肥、青岛等其他城市。
为什么选择“无人小巴”赛道?
既然轻舟智行敢于在开放道路上进行Robo-Bus的正常运营,就意味着它对服务的安全性有了足够的保证。
但事实上,这家公司成立的时间并不长。
2019年3月,轻舟知行在硅谷成立。当时公司已经确定了“自动化规模化生产工厂”的独特技术路径——构建大规模智能仿真系统和自学习决策规划框架。
基于上述技术路径,轻舟智行推出了第一代L4自动驾驶方案drive-by-QCraft,并在本次常态化运营中应用于轻舟无人小巴。
轻舟知行合伙人、商务副总裁郝景山说:
小巴是自然的中低速自动驾驶场景。无论是小巴内的乘客还是路上的其他车辆,看到后都会对它的速度有所期待,不会因为它的速度慢而经常被超越或催促等问题。同时,低速也方便我们做安全边境管理。
同时,他还提到了其他无人驾驶场景的一些局限性:
Robotaxi以汽车为载体,属于私人出行,载客能力小。在高成本的压力下,支撑面积有限;
普通公交车采用12m、32座车型,适合长途线路,列车密度低,空载客量高,很难深入狭窄街区。
相比之下,无人小巴非常适合很多人出行,可以很好地解决单车共享无法照顾孩子,雨天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无人驾驶小巴在道路上的运行,确实能进一步连接复杂城市交通的美好愿景。但在新智家看来,这种模式大规模铺开可能需要时间。
于谦告诉我们,一辆轻舟无人小巴的成本(加上购买价格和改造费用)大概在70万人民币左右,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尤其是对于每天在路上行驶,以载客为使命的公交车来说,它们的使用寿命只有四五年左右。
而且,现阶段无人小巴还不能给乘客充电。
但是,正如益州知行的Slogan所说:把无人驾驶变成现实。至少,这家公司现在已经迈出了一大步。